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热线:020-22252225
020-22252225
心理咨询
< >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地址:广州白云区白云大道北1722号

020-22252225

媒体报道

【信息时报】阴阳怪气说话危害大,家长需警惕 别把孩子养“带刺”了

来源: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浏览量:58 发布时间:2025-02-08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温倩茵 通讯员 谢智菲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千差万别。然而,有一种“正话反说”的表达方式,无论是无意还是刻意,都可能给他人带来不适。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种表达方式可能让人感觉不友善,甚至有些难受;对于青少年,其伤害性则更为显著。长期处于这种“正话反说”的沟通环境中,孩子们在与父母交流时往往会表现出明显的紧张与不安,甚至会减少主动分享生活琐事的频率。这种不当的表达方式,正悄然侵蚀着亲子之间的感情。


 
网友分享
和这样说话的人在一起很累

 
    近日,原创IP漫画@秃头鸭tutu分享了“妈妈的经典语录:阴阳怪气”——当我说眼睛有点痛时,妈妈:多看点手机就不痛了;当我说肚子痛时,妈妈:多点几次外卖吃吃就好了;当我感冒时,妈妈:空调再开低一点就好了。这类正话反说的对话,让不少网友有了共鸣。
 
网友@二十邈:我爸爸就特别喜欢挖苦讽刺反驳反问喜怒无常,搞得我和朋友相处也是这样。有一天朋友突然问我“你为什么总是这样对我?”我才反应过来,我竟然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网友@貌美如花:从小我母亲就是这样对待家人的,长大后的我们拼命逃离,跟她在一起很累。
 
网友@李破防:在这种环境长大的我内心无比坚强,承受能力无敌,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我心态好,只会去寻找快乐,不会一直沉浸其中。
 
当然,也有善于反思的家长发现这种说话方式的不妥,无奈却忍不住。
 
网友@momo:我儿子每天都要问我:妈妈,我今天吃小葫芦了吗?一开始我回答都是用很好的态度,但持续了一个月后我崩溃了,我开始说,你自己吃没吃难道不知道吗?为什么要天天问我?谁能告诉我,我要怎么办?
 
说话阴阳怪气,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利,一些孩子似乎也无师自通地掌握了正话反说这项技能。

网友@自由的鱼:我女儿7岁起就特别气人,每天跟我说话都是阴阳怪气的,就是正常跟她说话,她都用一种怨气和不耐烦的语气回答我。比如让她刷牙洗脸、饭前洗手这些小事,她回答时语气都很烦躁,甚至表情愤怒,我不明白为何会这样,我被气哭过很多次。
 
对家长说
“正话反说”动摇孩子规矩意识

 
    “如果家长想要表达亲近孩子、靠近孩子的想法,却偏要说‘离我远一点’‘不要靠近我’这样的反话,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难受。孩子按照家长口头说的去做,却被责怪‘为什么要远离我’,这会让他们开始怀疑家长是否真的爱自己,从而大大削弱他们的安全感。”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梁爽分析“正话反说”在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
 
    据介绍,在系统心理治疗中,有一个经典理论——“双重束缚”。它指的是个体同时接收到相互矛盾的信息,却无法做出正确选择,从而陷入困境。这种矛盾的束缚不仅让被束缚者感到难受,还会让双方的关系变得紧张。尤其是被束缚者,无论怎么做都得不到正向回应,长期处于强烈的挫败感中。
 
    在前文案例中,父母明明禁止孩子做某事,但当孩子做了之后,父母却说:“你这事干得好啊,下次继续啊!”对此,梁爽指出,这种说法和做法对低龄孩子的影响尤其显著。低龄孩子的是非观念尚未完全确立,如果家长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正话反说”,孩子很容易产生误解。

    例如,孩子在家不小心摔了东西,家长没有及时纠正,反而用“很棒”这样的反话来表达不满,孩子可能会误以为这种行为是被允许的。然而,当孩子回到幼儿园,老师却明确表示摔了东西需要负责任并收拾好,这种截然不同的场景会让孩子感到困惑。长期处于这种矛盾的教育环境中,孩子对规则的建立和理解会受到严重干扰,甚至可能动摇他们的规则意识。
 
两种身心归位方法调节情绪
 
    有一些家长明知“正话反说”不妥,却仍忍不住。对此,梁爽建议,家长可以反思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经历。此外,当天工作不顺利、情绪糟糕,也可能导致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不自觉地使用这种矛盾的表达方式。
 
    梁爽推荐两种身心归位的方法,帮助家长调节情绪。
 
    第一种方法是446法则:即4秒吸气、4秒憋气、6秒慢慢呼气。通过减慢呼吸节奏,可以将交感神经的兴奋度下调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缓解情绪的紧张。
 
    第二种方法是333原则:用目光搜索3米内任意一样东西,描述其3个特质,重复做3次。情绪的调节主要依赖于大脑边缘系统和皮层的相互作用。当边缘系统过于兴奋时,情绪会变得亢奋,而大脑皮层的功能则会被抑制。通过上述方法激活大脑皮层,使其参与理性思考,就能更好地控制情绪,避免被负面情绪干扰。
 
如果孩子“阴阳怪气”,要找到背后原因
 
    也有一些家长发现,自己并没有对孩子“正话反说”,但孩子却开始阴阳怪气地说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梁爽指出,家长需要分辨孩子这样表达的原因。有些孩子可能是从其他地方学到这种说话方式,觉得好奇或好玩,于是尝试使用。当他们意识到这种表达方式会伤害他人,并接受适当的批评后,通常就会停止。
 
    然而,有些孩子则是故意用这种说话方式来激怒他人。对于这种情况,家长需要思考孩子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选择用这种方式宣泄情绪。
 
    当孩子出现阴阳怪气的说话方式时,家长的回应方式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1. 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升级
家长要保持冷静,避免被孩子的语气激怒,因为情绪化的回应可能会加剧孩子的抵触心理,甚至强化这种不良的沟通方式。
2. 明确表达感受,设立边界
明确设立边界,让孩子知道这种说话方式是不被接受的。
3. 引导孩子表达真实感受
孩子阴阳怪气的说话背后,可能隐藏着真实的情绪,比如愤怒、委屈或不安。家长可以尝试引导孩子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倾听和理解,帮助孩子找到更健康的情绪出口。
4. 共情并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是因为受到伤害或遭遇挫折而用这种方式表达,家长需要共情,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例如:“我明白你可能很生气,但用这样的方式说话会让别人也感到不舒服。我们可以一起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5. 教育孩子理解后果
向孩子解释这种说话方式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帮助他们理解尊重和善意的重要性。
6. 提供替代的表达方式
引导孩子学习积极的表达方式。例如用“我感觉……”来表达情绪。
7. 给予正面反馈
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积极改变带来的好处。
 
    总之,面对孩子阴阳怪气的说话方式,家长的回应应该是理性的、引导性的和富有同理心的。通过正确的方式回应,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沟通习惯,还能增强亲子之间的信任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