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咨询案例|高中生社交受挫,如何让她走出人际关系困局?
高一女生小萍(化名)是班级里的班长,成绩优异,做事严谨,但最近她却陷入了一场人际关系的风暴中。在与心理咨询师的交谈中,她倾诉了自己的委屈和困惑:作为班长,她严格执行老师的规定,却因此与同学频繁发生冲突,甚至遭到恶语相向。一句刺耳的“死妈”玩笑,一次因关多媒体引发的集体指责,一场因锁门而激化的矛盾……这些事件让她感到孤立、愤怒,甚至开始逃避班级活动。
第一次辅导:情绪的宣泄与理解
在初次咨询中,小萍的情绪十分激动。她提到,自己按照老师的要求关掉多媒体时,同学们不仅不配合,反而咒骂她;
体育课上,她因阻止男生擅自打球而遭到指责,愤怒之下锁门不让同学进教室。
更让她痛苦的是,班主任将同学的恶意言语轻描淡写地称为“玩笑”,这让她既委屈又无力反驳。
咨询师没有急于给出建议,而是耐心倾听,引导她梳理事件的细节。
当被问及“为什么把这当玩笑”时,小萍的回答暴露了她对权威的顺从——尽管内心不认同,但她习惯了接受外界的定义。
这种压抑的情绪长期积累,最终演变成对同学的敌意和自我封闭。
第二次辅导:认知的调整与自信的重建
第二次见面时,小萍的情绪已稍有缓和,但宿舍午休事件再次让她感到被针对。
咨询师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引导她思考:“为什么你觉得动作很轻,但同学却认为你吵到了她们?”
这个问题让小萍陷入沉思,最终她意识到,不同人对同一件事的感受可能截然不同。
为了帮助她更客观地看待人际关系,咨询师让她评估自己与同学的关系等级。
结果出乎她的意料——真正与她关系紧张的只有少数几人,大多数同学只是普通相处,甚至还有几位关系较好的朋友。
这个发现让她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全班都讨厌我”的想法是一种认知偏差。
咨询师进一步引导她关注自身优点:外向、严谨、执行力强……并让她思考,班主任将冲突解释为“玩笑”的背后,其实暗含着希望她与同学和解的善意。
最终,小萍承认:“我并不想与同学闹僵,我想要的是友善、正常的同学关系。”
第三次辅导:行为的改变与关系的修复
第三次咨询时,小萍已经能够更理性地分析问题。她主动提出:“我应该学会反思,多和同学交流,用更柔和的方式处理矛盾。”
为了帮助她实践新的行为模式,咨询师借助心理格板,让她重新演绎过去的冲突场景。
在“宿舍午休事件”中,小萍最初摆放的木偶人呈现了巨大的力量悬殊——代表自己的木偶很小,而指责她的同学却显得庞大而凶狠。这种摆放方式映射了她内心的无助感。
咨询师鼓励她以同学的身份换一种表达方式,比如:“小萍,我知道你很小心,但声音还是有点大,下次可以提前把书准备好吗?”这样的表达让小萍感受到“被尊重”的重要性。
成长与改变
经过三次辅导,小萍的情绪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不再轻易爆发脾气。她开始尝试用更温和的方式与同学沟通,主动道歉、倾听对方的想法,甚至学会了在冲突中换位思考。同学们也渐渐感受到她的变化,班级氛围逐渐缓和。
辅导反思
人的性格养成有其独特性和相似性,每种性格也都有其自身优势和相对不足。但有一种可能是,在过度严厉的教育下,孩子会形成完美主义倾向,或者说是极端苛刻的心理要求,内心被一条无形的绳索紧紧捆绑,不能丝毫偏离心中所设的标准。
完美主义是把双刃剑,既能给人不断向上的动力,也会带来沉重的压力,以及面对现实时产生的无力感、自卑感和急躁情绪。完美主义的根源主要有二,一是过分注重自我和他人的评价,二是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思维。
家长需要注意自身的情绪和行为,也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方式,强化学习,自我提升,改善对孩子的影响,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教师需要掌握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平时多关注学生们的心理状况,对处于心理困境中的学生多给予及时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