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如何与父母沟通,保持边界,还不伤害到他们?
我现在成年了也有工作,但是还住在家里,父母平时会随时推开房门进我房间,逢年过节的时候还会随意把我的一些个人情况说给亲戚听,当时我就会有点不高兴,但父母并不觉得有问题,反而觉得我脾气大。
作为成年人,我觉得想要自己的空间和隐私并没有错,但是和他们说出真实想法会不会显得我很冷漠、不近人情呢?
——来自来访者点点
01、每个人都需要心理边界
无论是在热搜还是在豆瓣这类社交媒体上,常常会看到“父母进我的房间都不敲门”、“父母把我的隐私当成笑话讲”、“我成年了晚回家还要被父母不停追问”等话题。参与讨论和吐槽的人数都不少,可见父母的这类行为让很多人都感觉到了不适。
其实这些问题都涉及了“心理边界”的问题。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公共场合,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的舒适范围,这个人与人之间的内心距离就是“心理边界”。心理边界的范围对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由我们每个人自己设置。
边界感的建立是由核心价值观、信念、观点、既往经验等综合经历中形成的。如果心理边界模糊、被他人轻易入侵,个体就会感到被忽视、不被尊重,因此心理边界是对自我照顾非常重要的因素。
02、该说“不”的时候要说“不”
当我们还是未成年人的时候,父母负有监管的责任,也需要保证孩子的安全,所以当我们出门时父母会询问行程、和谁在一起。但是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独立,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工作圈时,如果父母再时时刻刻关注我们的行程,就会让我们产生不舒服、边界感被入侵的感觉。
这个时候,只有建立健康的心理边界才能减少这种感受。健康的边界感可以让他人知道在和你的相处中,做什么是可以的,做什么是不可以的。当其他人在和我们的相处中遵循我们的界限,会让我们感到被尊重和产生一种安全感。
边界感过强和过弱都会导致不良的社交后果。边界感过弱的人可能会在交往中被人随意对待、受到冒犯,而边界感过强的人又会令人感觉不近人情、难以靠近。
每个人都有设置属于自己的心理边界的权利,一个拥有健康边界的人可以在他想说“不”的时候对别人说“不”,尊重自己,很重要。如果不说,就不会有改变。
03、具体如何做呢?
首先要明确“我是我,父母是父母”。我们要努力认清一个现实:“我们和父母有着各自的生活。虽然母亲很痛苦,但这是她的情绪,我可以聆听,却不必为她负责,更不能被困扰。”
然后要学会温柔地拒绝。比如妈妈要求女儿痛恨爸爸时,女儿可以这样拒绝:“妈妈,我知道爸爸让你很受伤,可能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但却是一个好爸爸,你不应该让我去恨他。”
刚开始拒绝妈妈可能会很愧疚,因为习惯了父母的情感勒索,觉得自己“理所应当”承担父母的感受。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人生,选择不为任何人的情绪负责,包括自己的至亲,慢慢地与父母之间的界限也会清晰起来。不被父母情绪纠缠,不受父母越界影响,尊重自己感受、明确各自的职责,我们才能与父母恰当共处,收获“情感自由”。
04、和父母讨论边界会不会显得自己很冷漠?
与家庭成员的关系通常是最珍贵的,所以我们会患得患失,非常担心、害怕和父母讨论边界感,担心因自己设置边界导致和父母的关系会变的疏远。家庭的边界其实并不代表冷漠,而是意味着每个人在这个家里所拥有的权利——保持自己个人空间的权利,做自己的权利,情感表达的权利,拥有不同意见的权利……
同时,家庭中的每个人都能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性,并仍然爱着彼此。点点希望父母敲门征得自己同意后再进自己房间,这并不意味着就是不喜欢和父母相处,她其实只是在表达——请给我些空间,也请尊重我。
与家人谈边界一开始看起来还是会有挑战的,可当你和家人建立了明确的边界时,家人就会知道怎样的爱让你喜欢,也能用你更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对你的爱和尊重。一个明确的心理边界可以让家人的关系变得更深、更牢固、更健康。
05、谈边界你做好准备了吗?
边界的设置,同时意味着子女需要承担更多属于自己的责任。如果成年子女仍旧需要父母帮自己打扫房间,要求父母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就很难真正成长和独立,一些边界问题就会变成难以讨论的话题。
因为我们内心还在依赖父母,享受他们带来的帮助和便利,自然就会犹豫是否还要坚持自己的边界。只有当我们开始增强自己的独立性,能够掌握自己生活的时候,才有可能带来心理边界的坚持和建立。
自己掌控的感觉固然很好,但你的选择和决定并不都会带来理想的结果。只是这一次,父母不再替你承担所有责任,你做好为自己负责的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