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热线:020-22252225
020-22252225
心理咨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地址:广州白云区白云大道北1722号

020-22252225

媒体报道

【信息时报】家长应了解孩子“赚钱”出发点切忌强调金钱重要植入亏欠感

来源: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浏览量:140 发布时间:2024-01-31
    在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中,归纳了经济生活的行为主体——个人:货币财富拥有者、理智的消费者、新型的劳动者、理性的投资者、诚信的纳税者。个人离不开经济生活,而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接受了经济知识的熏陶,更有甚者在校内校外做起了“小生意”,是喜?是忧?

新闻事件
女孩自制计算器出租,一天赚20元


    日前,山东济宁一名妈妈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说她的女儿做了一个纸板“计算器”。女儿说,她把“计算器”租给同班同学使用,一道题2元钱,一天下来居然赚了20多元。该话题冲上微博热搜,且不评论女孩的动手能力,她的“生意头脑”却让不少网友啧啧称奇:“用计算器在班里挣钱,小孩子能有什么坏心思?用自己的劳动赚钱也没错,但大人要正确引导,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己动手做计算器,赚点钱也不容易,比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强多了。”



中小学生“小生意”不断

    看过的漫画书、杂志租给同学,看一次2元;漂亮卡贴、便笺纸转手赚差价;或者直接以物换物……这些买卖行为让许多中小学生乐此不疲。

     “00后”学生小江分享他从小学到中学的“生意经”,比如把家里给的苹果、饮料拿到学校卖,苹果每个卖2~3元,饮料赚1元差价,可受欢迎了!“但是这个买卖不能让家长知道,否则家里给的苹果、饮料就减少了。”

    “目前孩子们的‘经商’大部分是以物换物,女儿以前所在的班级有高价卖奥特曼卡片的,还有直接给同学派钱的。女儿没有参与,回来说起这种现象,我们会普及一下经济的基础概念,比如商品、价格、价值、需求等。”广州市越秀区家长小安妈妈表示,校园内“小生意”并不罕见,有这种行为的孩子,一般都是家里在做生意,在耳濡目染下学回来的。

    然而,“小生意”也可能引起“大问题”。日前,广州某中学数名学生将年级奖励的食品票进行彩印,并以低价售给同学,同时使用假的食品票到学校餐厅兑换食品,在年级内造成了不良影响。他们的行为被学校级组“年级通报”批评及“警告”处分,并警惕其他同学引以为戒、诚实守信、做文明的中学生。

培养财商,不同年龄段各有“任务”

    “孩子接触金钱、货币交换,植入‘有限度’这一概念,有助于他们明白想要某样东西是需要代价的。”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张晓指出,让孩子从小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培养孩子相应的理财意识,对孩子智力、情绪、心理的发展和成熟都有益处。

 ●3~6岁学龄前

    可以给孩子初步介绍货币知识,带着他们体验如何购物,慢慢了解物品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需要购买的。在购买过程中,父母需要支付货币。也可以灌输储蓄概念,让孩子把零花钱储存起来,之后可以交换想要的物品。

●小学阶段儿童

    可以讲解、模拟理财知识。父母给孩子一天或者一周的零花钱,让孩子预算自己的开销。讲解一些购物技巧,比如还价、货比三家等。也可以结合做家务开展理财知识的植入,逐渐让孩子知道劳作可以换来奖品、零花钱等。

●青春期青少年

    需要知道银行办卡、银行卡使用等业务。也有一些孩子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在寒暑假兼职工作,获得更多收入,他们需要有独立支配金钱的经验。更深入地学习理财、投资知识,明白金钱分配对生活带来的不同影响。青少年还可以进一步了解贷款、信用、税收、保险等知识。

家长应了解孩子“赚钱”出发点切忌强调金钱重要植入亏欠感

    面对孩子各出奇谋“赚钱”,张晓表示,可以询问每一个体其行为背后的想法。分析上述案例,小学低年级的小女孩自制纸板“计算器”租给同学收费解题,除了对金钱的追求外,可能是出于对家人或者他人做买卖的模拟行为,具有一定的游戏和娱乐性质,也可能出于对社交关系的需求。而中学生售卖假食品票,这样的行为有作假和逾规越矩的成分,可能是想投机取巧、显摆聪明,“这几名中学生试图建立一套自己的规则,而这套规则与大众需要遵守的规则有差异性,需要跟他们设定更明晰的边界,帮他们明辨是非。”

    给孩子培养财商的过程中,张晓提醒父母要尽量避免用“孩子做到什么,爸妈再给你什么”的教育方式,这会让孩子更深切地体会到“限制性”,并把这种“限制性”植入到内在自动思维范畴,在使用金钱、与人交往时体现,出现“别人对我付出,我才付出”的倾向。

    父母一直强调钱的重要性,也会同时给孩子植入亏欠感。“爸妈给你花了很多钱”“钱来得不易”,这类话语不仅影响孩子金钱观的形成,也容易让孩子有愧疚感,产生“自己的需求是父母的负担,我提出需求父母会拒绝我”的负面想法,影响孩子对亲子关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