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广州日报】后疫情阶段如何提升“心理免疫力”?专家支招中医防护智慧
7月9日,广州日报讯: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们的生活、工作逐步恢复正常状态。然而,人们悲观、暴躁、不安等 “应激情绪”的泛化现象依然多见。后疫情阶段如何做好心理防护?中医在疫病防治中可以发挥什么基础作用?
8日,由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等主办的 “疫情时代心理防护与中医智慧”视频连线研讨会在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举行。与会专家建议,应对后疫情阶段的应激情绪泛化问题,需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以心理学和传统中医文化相结合,建立身心疏导治疗体系,从而构筑起身体、心灵的“防护墙”。
研讨会上,专家们以“疫情时代心理防护与中医智慧”为主题,重点围绕中医文化和身心健康的概念发表各自观点,对后疫情阶段的心理健康提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疫情期间的网课学习中,许多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失眠、紧张等情绪反应,甚至和家长发生矛盾和冲突。”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秋莉教授在《疫情防控,中医心理学告诉我们如何做?》演讲中指出,广大青少年学生要正确认识学习压力、正确看待和接纳自己在本次疫情中的心理状态,面对防疫常态化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遇到问题要及时寻求家长、老师的帮助。
北京回龙观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闫少校教授通过《心理问题的中医解读》的主题演讲,阐述了“改良中医情绪疗法”观点。据悉,该疗法的核心是以五行理论指导下的“情志相胜”, 采用团体心理治疗、心理剧等手段,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士通过角色扮演来改善情绪。其次,他还提出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概念。“这个正气,可以理解为我们平时所说的‘免疫力’以及人体自我调节、平衡的能力。要想保持‘正气存内’,少生病、不生病,就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以及适当运动!”闫少校教授说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在的‘药物’,通过内在的防御、调节和免疫能力来抗疫。此外,睡眠疗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学院副主任余瑾教授认为,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共同建立的睡眠治疗研究基地,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汲取现代临床心理学,可帮助患者改善脑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孔军辉在《心身健康,情志为先》主题演讲中提出“情志致病与情绪养生”概念,分析了中医五行五脏与情志的关系,并通过对这种关系的认知,循序渐进地配合中医情绪治疗法来解决情志病的根源。
此外,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中医医生宋仁祥介绍了“七情治病”的影响,认为“心态是自己可以支配和操控的。”他介绍,保持平常心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说心态不要走极端,遇到顺心的事就欣喜若狂,反之就悲愤欲绝;另一方面,在心情起伏中,需要及时调整心情,让积极情绪压倒悲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