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热线:020-22252225
020-22252225
心理咨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地址:广州白云区白云大道北1722号

020-22252225

媒体报道

女精神病患者怀孕跳楼、自割手指,“爱心病房”发起救助为其免费治病

来源: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浏览量:76 发布时间:2018-07-21
4月的石牯塘,处处吐露着春的气息,人们为一年的生计忙碌着。而社区芬水新村村民张神金家一改往日的沉寂,热闹非凡,引来周边的群众结群围观,在狭小简陋的平房里,张神金为妻子小银(化名)换上整洁的衣装,一同坐在客厅里,“一下子见到这么多人,她可能有点害怕。”张神金一边安抚着妻子,一边轻声提醒道,情绪有点激动的他,眼里泛着泪光。


2日中午,白云区永平街驻英德石牯塘社区扶贫工作队和广州白云心理医院联合组成的健康扶贫小组一起来到张神金家,救助其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面对陌生人,小银有些紧张,她低着头略带不安地搓着手指,悄悄往椅子里头挪了挪。医护人员询问她姓名、年龄等问题时神情淡漠,不会作答。

屋里一间10多平房的房间昏暗潮湿,一进门便闻到一股霉臭味,住在里面的只有他32岁的妻子小银——为了防止妻子乱跑或自残伤人,除了吃饭等,张神金每次外出都要把她关在房间里。家里五口人,妈妈70多岁,还有两个在上学的儿女,张神金依靠种地和低保勉强度日,并无余力送小银去专业医院接受治疗,丈夫的眼神茫然而哀伤,“关着她实在是没有办法……”

事实上,像小银这样患病后“被锁”、“被关”在家中并不是个例,健康扶贫小组启动救助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公益行动,被救治的患者中,都曾有“被锁”、“被关”的经历。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住院部主任陆亚文称,精神病人反复发作,严重者致残、肇事肇祸,家人精力慢慢被拖垮,“但关起来反而会加重患者病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治疗,让他们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女子花季年华得精神病,怀孕5个月竟跳楼自杀

小银是17岁那年发病的。刚开始自语自笑,在制衣厂打工的时候时常遭到工友的嘲笑,怪异的行为常年伴随着她。无奈之下,父母凑了钱带她去医院“看看脑子出了什么问题”,当时医生诊断是精神分裂症,但是高昂的药费让家里捉襟见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控制后,小银和其他人一样,结婚了。

“刚结婚时她还会洗衣做饭照顾家人,婚姻生活虽简单却也幸福。”张神金说。但小银的病情依然是这个家庭的不定时炸弹,尽管丈夫一直细心照顾,小银还是发病了,一天,张神金让小银上楼收拾晒好的稻谷,然而始料不及,怀孕5个月的小银突然从楼上跳了下来,所幸的是母子都没有生命危险。

婚后的小银病情越来越严重,时常有暴力和攻击性,她不但打骂家人,还把家里的东西砸坏。“先拿刀切了一只小指头,然后又切另外一只手,筋都断了。”惊慌失措的70多岁老母亲赶紧将她送去医院抢救,抢救过来的小银却和丈夫说,“一点都不痛”。她有时还用火烧自己的手,这些都是小银发病时多次做出自残自伤的行为,张神金回忆起这一幕幕还心有余悸。


 
“这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陆亚文主任告诉张神金,小银这种情况应该送到专业医疗机构,用药物控制,加以心理辅导和其他治疗措施,乐观的话,一段时间后,小银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她自理能力越来越差,我每天只有晚上打工回家后才有时间照顾她吃喝拉撒,但也不能长期和她住在一起。”无奈之下,张神金只好把小银单独关在一间屋子里。现在不发病的小银,会很安静地待在屋里,已经6、7年没有出门,也没有见过家人以外的人了。

“我现在只希望她能够生活自理,不用家人操心,能控制情绪,不要再做出那些伤害自己伤害家人的事情。”这是张神金的心声。

 
健康扶贫,解除“心”锁在行动

小银幸运地得到了帮助,但在广大贫困地区,许多家庭迫于经济压力,“被锁”、“被关”成为了部分重症精神病人的最终“归宿”,这不仅耽误了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甚至造成病情恶化。


健康扶贫属于精准扶贫的一个方面,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在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这个事情是一个长期的、不随着2020年我们宣布消灭绝对贫困以后就会消失的。因此建立长期的政策和制度,才能使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人口不断减少。

本次由白云区永平街驻英德石牯塘社区扶贫工作队和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共同发起的“健康扶贫,大爱白云――重症精神疾病爱心救助公益行动――英德行”活动在健康扶贫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在院区专设“白云区对口帮扶英德市爱心病房”,用最好的专家、最优秀的护理人员来接待来自贫困地区的患者。首批2名来自广州市白云区对口帮扶英德市石牯塘社区的患者于2018年4月2日入院接受治疗。


“精神疾病患者同属国家扶贫的重点对象同时关乎社会安定。”广州白云心理医院院长隋学琼说,“穷根”与“病根”相伴,要消除因病致贫,让精神心理疾病患者防得住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除了专业医疗机构的救治,以及回归社会后社区居委、医护人员对他们的随访和观察服务,我们也需要社会大众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恐惧和漠视,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帮扶,让他们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深入内心”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