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热线:020-22252225
020-22252225
心理咨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

联系我们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地址:广州白云区白云大道北1722号

020-22252225

媒体报道

【南方都市报】广州超6万精神患者 1名医生要管300精神病人

来源: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浏览量:296 发布时间:2008-08-05

    7月17日上午,荔湾区龙津街洪安里一名赵姓精神病人怀疑病情发作,先殴打妻子,后将儿子和父亲同自己关在屋内,施放煤气与警方对峙9小时。后被警员抓获,送往广州市精神病医院。

    据统计,广州有6万多登记在册的精神病人,其中90%以上生活在社区。炎热的天气成为精神病人躁动发病的诱因,赵某的失控并非个案。而在监管和引导缺失的地带,这些人成为社区里某种意义上的“定时炸弹”。

9成精神病患者散居社区

    “可能你根本没法想象,在广州每100人就有1个是精神病患者。”据广州市脑科医院院长赵振环介绍,在市内约800万的常住人口中,目前已确诊为精神病患者的达6万余人,在院治疗的不足3000人,90%以上散布在社区。“而且有很多病例,尚未登记在册,据统计,广东省的精神病患病率就达1.334%”。

    近天气炎热,精神病人容易因躁动而病发,他们除了要接受家庭的照顾外,更多的看管责任落在了社区精神病防治医生(简称“精防医生”)的肩上。赵振环表示,目前广州市已建立了市———区———街道三级医疗保健网,即由市精神病院提供指导和培训,区级和社区医院通过电话、家访等形式对患者进行监管。

    “也就是说,社区基层的精防医生至关重要”。据了解,他们必须定期对每位患者进行家访并发放药品,同时对其家属给予康复和护理指导。在重要活动和节日期间,必须与派出所、居委会协作,对病情不稳、危害社会治安的患者加强监护或送院治疗。

医生忙不过来盼增援

    然而,赵振环也证实,目前社区精防医生缺口大,每条街道通常只有1名精防医生的编制。

    龙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简振尧告诉记者,辖内近50000人中有300多名精神病患者,但精防科只配备有1名兼职精防医生和1名兼职的助手。“他一个人看管300多名患者,还兼顾肿瘤专科,天天忙得团团转”,简主任所介绍的,正是年近六旬的龙津街精防科苏医生。

    苏医生从事社区精防工作3年,尝尽其中苦辣。按规定,他至少在一个季度内要走访辖内所有精神病患者。“相当于1天走访3到4人,天天不休息”。一旦遇到发病严重甚至肇事的,他还必须随叫随到。

    苏医生记得,7月17日,洪安里赵某怀疑发病施放煤气与警方对峙9小时,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不停地给居委和警员想办法,从中午12点到晚上10点都没有歇息过。

    辛苦还不算,苏医生坦言自己的工作有危险且容易被误解。“病人经常不让你进屋,甚至会骂你、打你”。在龙津街,300多名精神病患者中有接近200人属重症,即随时有伤人危险,“这样的压力仅仅我一个人很难承受,政府应加强对精防的投入”,他说。

■困局

拒医

病情易被耽搁

    44岁家住人民中路的阿志(化名),患精神分裂症已有20余年。据其家人反映,近天气炎热,阿志常生幻觉,甚至怀疑别人在他的食用水里投毒,不愿服药。龙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防科苏医生前往了解情况,步子还没迈进家门,就被“砰”地一下挡了回来。任凭老母亲和两个姐姐在门外又哭又求,阿志始终不愿开门。

    “我没病,干吗叫医生?”屋内传出一句,记者透过门缝看到,阿志十分健硕,身高足有1米8.“这样的身形,一旦发病,谁也阻止不了”,苏医生对此特别担心,近日三番五次劝其家人将他暂送精神病康复中心。

    然而老母亲不愿将家中唯一男丁送进精神病院。苏医生表示,阿志如能准时服药,病情可以控制,但是几乎没有患者愿意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吃药要靠哄甚至得骗,很难按时按量,病情容易耽搁”。

贫困

难获长期治疗

    昨日上午,增叔(化名)在金沙洲新社区的廉租房里,默默清理满是灰烬的房间。上个月,患有精神障碍的女儿独自在家玩火,烧光了房间的东西,连带窗框和窗玻璃。之后,派出所和街道帮他把女儿送到精神病医院。

    在此之前,他并不愿把女儿送到那里,主要是治疗费太贵付不起。据了解,在广州市脑科医院治疗1个月,费用起码要3000元,每个疗程须3个月以上。“上万块钱,怎么负担得起”,领着低保的增叔摇头。

    虽然如今领到了街道的住院医疗补助,增叔还是希望女儿好转后赶紧接她出来。但接出来又怎么办?“我没有任何办法”,这个痛苦的父亲关起门来。居委梁主任表示,很多有精神病人的家庭都比较贫困,“自己都领救济,挪不出钱来长期治疗”。

失业

加剧心理负担

    在又暗又深的走廊尽头,记者找到了住在光复中路患有偏执性精神病的阿红(化名)。表面上,她和普通人并无不同,只是眼神显得呆滞。近日,她几次站在家中二楼阳台往楼下扔玻璃瓶,幸及时被丈夫制止。“以前她只是自言自语,现在越来越严重了”,丈夫向苏医生诉苦。

    据介绍,阿红在患病的3年间,一直失业在家,终日无所事事。“许多精神病患者都与阿红相似,长期赋闲容易加剧人的心理负担,致使病情恶化”,苏医生对此十分无奈。

    记者从荔湾区残疾人联合会的职介所了解到,精神病患者无论轻重,一旦确诊,就业几率接近为零。“瘸腿的可以当打字员,聋哑的可以找份管仓的活,但是没有单位愿意招一个随时可能发疯的人”,钟所长用直白的语言介绍道。为精神病患者找工作,成了残联一个解不开的难题。

■出路

记者向市内多条街道取经,对精神病患者如何管理才管得更好?

逢源街:社区培训

    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绝大部分街道都为精神病康复者设立了社区工疗站,对他们进行适当培训,助其融入社区。当中走在比较前的,要数荔湾区逢源街2003年与香港邻舍辅导会携手创办的逢源邻舍展能中心。

    在逢源街,6.5万常住人口中,精神病患者达300余人。而该中心提供独立生活训练、余暇生活设计及工作潜能培训等服务,惠及的康复者约有10名。昨日上午,展能社工何幼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