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患精神疾病20年,伴有多种躯体疾病的危重老年患者获救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2022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着力破解难点堵点问题,促进医养结合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
近期,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器质性精神障碍科积极响应政策,收治了一位转诊多次无果的老年患者张某(化名)。
基本情况
患者张某今年66岁,凭空闻声二十年,孤僻懒散,伴有全身抽动两年。诊断:1: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2:原发性高血压;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4:心功能二级;5:腔隙性脑梗死;6: 脑萎缩;7: 慢性支气管炎;8: 低蛋白血症;9: 混合性高脂血症;10: 贫血;11: 心律失常。
图|祁富生教授带领精神、中医、心理等科室的医护人员为患者查房
张某丈夫于2017年去世,女儿因患精神疾病长期住院,由于无人看管老人,遂由居委送至养老院。后因渐起全身抽动,精神状态差,问话不答,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无果。2023年1月20日送至当地综合医院诊治后依然无明显改善,仍有抽动,孤僻懒散,拒食拒药,2月初,由居委送至我院器质性精神障碍科继续治疗。
刚入院时,张某插着胃管坐着轮椅,精神显疲惫,全身肌肉松弛乏力,器质性精神障碍科紧急召集专家集中讨论分析病情,多次邀请院外专家会诊,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护理团队给予一级护理,专人看护,持续心电监护,生活上给予下肢运动及户外活动,帮助其逐渐恢复肌张力,加倍关怀。
图|患者张某入院时情况危重,医护人员需24小时不间断观察病人情况,时刻紧盯仪器,监测各项指标确保患者生命体征正常,病情好转后,护工帮助其下地行走。
针对患者张某营养状况较差的情况,医护人员还进行了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每日能量供给,帮其控制疼痛,减轻恐惧、焦虑不安的心理,最大限度的给予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关怀。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某的病情逐渐好转,拔除胃管后能自行进食进水,语言功能正在逐步改善,毕竟患病20多年。现在张某已能根据对方的话语,做出简短回答,并且已能下地行走。大家都说:“看着患者病情得到好转,就感到很欣慰。”
图|经过20多天的治疗,患者张某获良好康复效果,可与病友在花园行走。
践行暖心服务,让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有“医”靠
据了解,这已不是器质性精神障碍科收治的第一位急危重精神障碍患者,重度褥疮患者、痉挛性截瘫患者等不少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的精神疾病患者经过器质性精神障碍科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都获得了良好康复。
“哪怕其他医院都放弃你,我们也要尽全力把你留住”,这是器质性精神障碍科全体医护,从始到终,最大的初心。
图|护士定时照看询问患者情况
重性精神疾病合并躯体疾病患者的收治一直是摆在精神专科医院面前的一道难题。为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患有躯体疾病的精神障碍患者往往会被送至综合医院救治。但综合医院并没有管理治疗精神疾病患者的经验,多会将此类患者拒之门外,求医无门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器质性精神障碍科自成立以来便功救治数百位合并躯体疾病的精神障碍患者。
图|病区主任李大卫医生查房了解患者治疗情况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精神障碍患者因为缺乏自知力,无法准确表达自己出现的种种身体不适,刚入院时,绝大多数患者对治疗非常抵抗,还存在潜在的暴力冲动风险。
器质性精神障碍科的医护面对种种困难,始终保持专业和细心,一方面治疗患者,一方面安抚患者,给予他们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亲情的人性化关怀。经过入院治疗,开展手工、书法、娱乐、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心理治疗等,帮助患者改善精神症状,恢复生活能力,努力让他们走出阴霾,回归社会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