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热线:020-22252225
020-22252225
心理咨询
< >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爱心公益 >

爱心公益

联系我们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地址:广州白云区白云大道北1722号

020-22252225

爱心公益

疫情下研考生压力大,辗转求助无果,广州心理援助热线即时接听为其解惑!

来源:广州白云心理医院 浏览量:150 发布时间:2022-05-06

“您好,心理援助热线,有什么可以帮您的?”

“我最近都打不起精神,准备考研但学习没劲头,睡不好觉,有点担心,我是不是感染病毒了?心里很紧张,怎么缓解呀?”

研考生压力大
“紧急时刻”心理援助为其纾解抑郁情绪

近日,一通来自辽宁沈阳的求助电话引起了心理咨询师的关注。原来,性格内向的小颖有些抑郁情绪,近期疫情又时不时听说亲友、同学被封控,导致她总是莫名其妙的心情不好,一直有失眠的情况,甚至产生了自杀的想法。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考研压力太大还是已经出现了抑郁倾向?不知道怎么办的她尝试着求助心理咨询,但打了北京、上海、辽宁的心理求助电话都没有人接听,直到打来我院。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李家蕊立即接听并了解了小颖的诉求,李医生在线和小颖聊了近50分钟,终于舒缓了小颖的情绪,小颖感激地说:“紧急时刻你们帮助了我。”

“我们评估了她的自杀风险等级,感觉还是比较严重的,共情了她遇到的情况,稳定了她的情绪,为了更好帮助她,我们希望她可以到附近心理医院或者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地面的帮助,而且她也表示愿意尝试。”

心理咨询师李家蕊告诉笔者并翻阅了近期的一些求助电话,他说:“五一期间,还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市民都打来电话,有些是朋友介绍,遇到了情绪问题,我们都一一予以倾听。”


心理咨询师接听电话,为市民进行心理疏导

线上战“疫”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用温情驱散疫情阴霾

连日来,由于疫情原因,各类人群的生活节奏和心理状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及时组建了心理援助专家团队,并开通了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用温情驱散疫情下的阴霾。
 
“疫情期间,热线心理咨询需求挺大的。”李家蕊表示,各种因压力和情绪导致求助的电话纷至沓来:
  • 有来电倾诉自己工作强度大,对家里照顾少,担心自己每天的出入会将病毒带回家中从而影响家人的医务人员;

  • 有在抗疫一线,工作琐碎且不被理解,在种种压力下,自己情绪变得越来越容易暴躁的社区干部;

  • 还有来电讲述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亲子关系近期出现了严重问题和裂痕,自己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的家庭主妇……

 
每一份不安的情绪,都在疏导中得到了缓解。
 
李家蕊说:“疫情发生后,部分人出现不安、悲观情绪,甚至陷入焦虑等状态。有的人在家里出现反复洗手、消毒等表现,还有自杀的想法,若这些症状持续加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就需要心理援助了。”不过,他也鼓励有长期心理困扰的市民在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前来医院进行线下心理咨询。
 
据了解,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援助热线团队共有约10名专业心理咨询师,4月中旬开始每天有心理咨询师在岗,轮流为居民提供疫情期间的线上心理咨询服务。平均每天能接到6通电话,而且几乎都是因疫情产生的问题。“我们的工作除了日常的线下心理治疗,就是帮助每个市民渡过疫情心理难关。”李家蕊说。
 
目前,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援助热线已服务120余次,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构筑起防疫抗疫的心理防线。
 
延伸阅读
疫情防控期间,如何缓解心理压力?
 
疫情之下,很多人出现了各类心理困扰,如恐慌、不敢出门、失望、易怒、过于乐观等情绪。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并有效缓解呢?以下是心理专家对四类人群的建议:

感染者

感染者最易出现恐慌、不安、孤独、无助、压抑、抑郁、悲观、愤怒、紧张等情绪,还可能产生被他人疏远躲避的压力、委屈、羞耻感等。这种时候,必须正视疾病,谨遵医嘱,并将心理问题告诉心理医生,按医嘱服药。

有基础心理疾病者

既往有抑郁、焦虑、躁狂等精神障碍病史的人,应按照之前的医嘱服药。如果感到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或者接受医生给予的心理帮助。

医务工作者

合理排班,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饮食,鼓励和促进同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强与亲属、朋友的沟通交流。鼓励有心理困扰和应激症状的医务工作者主动求助和自我调整。

普通民众

普通民众非必要最好不出门,外出去公共场所时应注意戴好口罩、手不乱摸、勤洗手,进入家门前需用酒精喷洒消毒。此外,还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法进行心理调适:
  • (1)增强个人抵抗力:多补充营养;多做居家运动,如瑜伽、力量训练、跳绳等;保持心情放松;保证睡眠充足。

  • (2)对症状敏感:一旦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咨询医院线上门诊,严重者要到各大定点发热门诊就医。

  • (3)对疾病理智:严格遵医嘱,包括就医、服药、隔离。正确面对疾病,不要有过多恐慌。

  • (4)关注社会新闻:做好个人防护,多关注官方新闻,不信谣,不传谣。适当了解疾病防护知识,坚持自己的爱好以调节心理压力。